首页 > IPO专题 > 正文

什么是过度消费?过度消费的产生出现了什么危害?

时间:2022-12-28 08:29:05 来源:财报分析网

什么是过度消费?

一切非刚需的消费就是过度消费,在我国主要表现为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和病态消费。

在我国,过度消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麦肯锡中国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消费者花了7700亿元人民币,买下了全球1/3的奢侈品,有大约2390万中国消费者购买过奢侈品。

据央行官方消息,根据中国央行11月22日发布的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截至三季度末,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919.16亿元,而2018年末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是788.61亿,超前消费势头明显。

这些显性过度消费自然早已沦为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但它们只是过度消费的冰山一角。

什么是刚需,笔者的理解是,解决需求的唯一途径。参照这个标准,房子还是刚需吗?不是,不买房不代表没有居住的场所。在某科的此条,解释“刚需”时,也是大量牵涉了房产进去,辅以地产商和媒体的概念强行灌输,炒作之嫌不言自明。

因而,在尚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中国,住房自有率高达89.68%(出自2012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美国是64%,英国62%,德国45%。

也就是说,在欧美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租赁来解决的住房需求,在人均收入远低于欧美、相对房价远高于欧美的中国,超出实际购买能力的中国人居然选择了贷款购买商品房来解决居住需求,这种伪刚需让中国人的瞬间就产生了房产总额70%的负债。

另一个过度消费的领域就是汽车,与房产一样,在公共交通、汽车出租、网约车十分便捷的中国,买车也并不是解决出行需求的刚需。

中国人在汽车领域的超前消费有多严重呢,我们还是数据说话。

2017年,中国人均GDP是8826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日本,人均GDP8821美元。1978年,日本国内汽车保有量是3412.0734万台,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量是29.7台。而2017年中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的汽车量是39.8台。

这个数据旨在说明,中国很多家庭超前消费了。而这种超前消费,很大原因是企业、社会、媒体共同把“伪刚需”包装成“刚需”售卖给大众造成的。

过度消费的产生出现了什么危害?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贫富差距较为严重的今天,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则是花样翻新。部分消费者追求与众不同的竞争性攀比消费,“吃得更精致,穿得更时髦,用得更高档,住的更奢华”,希望通过追求“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来塑造身份和提升社会地位。一些消费者在攀比心理的驱动下,往往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支付能力,其后果一方面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会导致铺张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推荐阅读
x 广告
x 广告
精彩推送

Copyright   2015-2022 上市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5   联系邮箱:29 13 23 6 @qq.com